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博-中国矿井物探网
2024-08-05
从概念到实践
碳关税,作为一种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型贸易措施,其起源可追溯到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之时。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对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创新,也是对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
早在2007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便提出了碳关税的初步构想,旨在通过经济手段促使各国减少碳排放。随后,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生效,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入推进,碳关税的概念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在美国,随着《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通过,碳关税的立法进程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该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一举措无疑为全球碳关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各国对绿色发展的共同追求,碳关税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去年4月25日正式通过,第一阶段从2023年10月1日开始,要求6个碳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出口商必须收集碳排放数据,并向欧盟委员会主办的过渡登记处报告,才能继续向欧洲出口。另外,欧盟已明确表示,计划在2030年前将所有受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约束的产品类别纳入CBAM管理,这一决策进一步扩大CBAM的覆盖范围。
有行业相关人士认为,全球碳定价机制的覆盖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新的定价工具也将不断启动。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直接碳定价工具的使用数量正逐年增加,这些工具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球大约2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和贸易国之一,中国企业在碳关税政策下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碳关税的实施将增加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钢铁、铝业、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将面临更高的碳关税负担,进而影响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企业可能面临额外的财务负担,因为他们需要支付与产品碳足迹相关的税务成本。”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间接税服务合伙人岳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其中包括已经纳入碳边境调节机制的6个行业,即钢铁、铝、水泥、电力、肥料和氢以及未来几年内可能纳入的高能耗行业,比如,石油石化行业等。
标普全球大宗商品预测,2026年到2040年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CBAM覆盖的产品约为8.69亿吨,其中,42%是钢铁,8%是水泥,6%是铝。在现有CBAM机制下,需要付费的含碳量约为2.01亿吨,其中85%来自钢铁产品,6%来自水泥,4%来自铝,这些行业无疑首当其冲。
更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碳定价机制不断扩展的背景下,欧盟和英国的“碳关税”制度不仅对企业和行业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影响,同时也在数据安全、数据标准等方面对我国碳信息、碳市场构成了严峻挑战。
根据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要求,相关出口企业需要提交详细的碳排放数据,这无疑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一旦这些数据被非法获取或滥用,不仅可能损害企业的商业利益,还可能对国家的能源战略和经济安全造成威胁。此外,欧盟CBAM的数据报送方法和数据标准由欧盟单方面制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平性。
另一方面,碳关税的实施也将为中国企业带来一定的机遇。面对碳关税的压力,中国企业将不得不加大在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产业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碳关税政策还将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建设,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碳交易、碳减排等国际合作项目,分享全球碳市场的红利。
中国企业应对碳关税的破局之道
事实上,除CBAM之外,在全球新一轮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良好工业尊龙凯发基础,先后出台各种碳排放法规、标准等创新制度安排,以“碳”为名抑制他国竞品输入。“碳关税”规则、碳价水平是基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制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与之存在距离,这将使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经济成本。经测算,未来将会有至少两万亿元中国出口产品直接面对碳关税壁垒,或者隐性碳成本的挑战。
相关人士认为,应对当下状况,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欧盟的CBAM在计算碳关税时,会考虑到商品生产国已经征收的碳成本。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企业已经为其碳排放支付了费用,那么在向欧盟出口商品时,这部分已支付的碳成本将会从CBAM计算的碳关税中扣除,从而避免双重征收,降低企业负担。我国也应借鉴其相关经验,完善碳交易体系。
此外,掌握权威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数据库也能帮助我国在CBAM机制下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碳排放相关数据是执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基础。
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措施,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参与全球碳市场建设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破局之道。
-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